文章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公司动态>AI+机器人

AI+机器人

发布时间:2023-05-23 点击数:235

      海外科技巨头布局人形机器人,Optimus 和 NVIDIA VIMA 掀起“人形机器人”浪潮。5 月 16 日,特斯拉 2023 股东 大会展示了 Optimus 人形机器人最新进展,包括捡起物品、环境发现和记忆,基于 AI 模仿人类动作,能完成分类物 品的复杂任务。从视频中能够看到,特斯拉机器人取得全方位进展,运动控制能力持续进化,AI 能力大幅提升。5 月 17 日,NVIDIA 创始人黄仁勋在 ITF 2023 年半导体大会上向观众介绍了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 NVIDIA VIMA,VIMA 能根据视觉、文本提示执行任务。谷歌 PaLM-E 作为多模态具身视觉语言模型,不仅能够理解图像,还能理解、生成 语言,执行各种机器人指令而无需重新训练;微软持续探索将 ChatGPT 扩展到机器人领域,从而运用语言直观控制 机械臂、无人机等,而早在 3 月 28 日,OpenAI 领投挪威机器人制造商 1X Technologies A2 轮投资,以创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有望持续印证“AI 软切硬”逻辑,有望成为 AI+硬件终极应用。NVIDIA 创始人黄仁勋认为,下一波人工 智能浪潮是“具身人工智能”,即能够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不同于传统机器人仅具有“物理” 执行力,大模型可通过将图像、文字、具身数据联合训练,引入多模态输入,进而提升大模型和环境的交互能力和学 习能力,为机器人注入了“灵魂”。GPT-4 赋予机器人高质量的连续对话能力,Meta 发布 SAM 模式有望助力机器视 觉迎来 GPT 时刻,使其做到“能听、能看、能说”。 人形机器人需求潜力大,预计 21-30 年全球市场规模 CAGR 能达到 71%。人形机器人应用需求大,在智能制造、智 能服务、人机协作等方面都将有广阔的应用场景。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称特斯拉的长期价值将主要来自人形机 器人,并预测人形机器人需求将达 100 亿台,远超汽车,如果机器人与人的比例为 2:1,需求将达到 200 亿台。据麦 肯锡报告,到 2030 年,全球约有 4 亿个工作岗位将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按 20%渗透率和 15-20 万人形机器人单价 来测算,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到 12—16 万亿元。中性预测下,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 855 亿元, 2021-2030 年市场规模 CAGR 可达到 71%。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国内机器人 2024 年有望达 251 亿美元市场规 模,2020-2024 年 CAGR 约 22%。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提速。2023 年 1 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 +”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该政策明晰了“十四五”期间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目标。5 月 19 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 2023 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式暨创新发展高峰会上表示,将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发布局,打造一批人工 智能区域高地和技术平台。地方政府出台具体行动方案,落实顶层设计。4 月下旬以来,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机器人 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成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开放联盟,到 2025 年,建成人形机器人通用行为控制大模型服务开发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后陆续引发《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 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 年)(征求意见稿)》和《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 案(2023—2025 年)》,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

  国内厂商开始进入 AI+机器人赛道。中科创达基于 Android 和 ROS 系统,定制优化而成的机器人专用操作系统,对 系统底层、中间件进行了大量的裁剪和优化,集成了机器人环境感知、行动所需的软件包、算法、传感器引擎,以及 相应的开发接口。在产品方面,中科创达融合智能音箱与机器人,对其加以 Rubik 大模型的不断训练,已经实现了能 够自由对话的智能销售机器人,可以自主回答客户关于企业及产品的各种问题。4 月 27 日,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 CEO 张勇透露,阿里云工程师正在实验将千问大模型接入工业机器人,在钉钉对话框输入一句人类语言,即可远程 指挥机器人工作,并发布了演示视频。

  人形机器人发展需“硬件”“软件”两手抓,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密减速器和机器视觉两方 面的技术性突破。精密减速器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件,对其执行和运动的稳定性和完整度具有重要影响;而机器 视觉是人形机器人“看见世界”的重要突破口。目前这一预判在 2023Q1 的资本市场得到初步印证。根据高工机器人 研究所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融资案例 16 例,涉及资金近 9.5 亿元人民币;按融资案例 分布来看,2023 年一季度融资案例数量最多的是机器视觉领域(38%),其次是零部件领域(31%);融资金额最大 的领域分别是机器视觉(35.5%)。

  AI+医疗

  海外科技巨头加快布局 AI+医疗,微软发布医疗行业首款结合 GPT-4 模型应用。3 月 20 日,微软旗下语音识别子公司 Nuance Communications 发布一款 AI 临床笔记软件,该软件名为 Dragon Ambient eXperience (DAX) Express, 主要面向医护人员,该软件由 GPT-4 驱动,可几秒钟内自动生成临床笔记草稿,是医疗行业第一款结合 GPT-4 模型 的应用。3 月 22 日,英伟达官网显示,全球 100 多家医疗保健企业正在与 NVIDIA 就 Clara 模型合作,推动人工智 能加速解决方案。Clara 模型可以用于药物设计,通过不同 AI 生成分子,来完成蛋白质生成、分子生成与对接等任务, 甚至可以预测蛋白质和分子的三维相互作用,从而优化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在 3 月 21 日举行的英伟达春季 GTC 大会上,英伟达宣布将与三井物产株式会社(Mitsui)就 Tokyo-1 项目展开合作,旨在通过高分辨率分子动力学模拟 和用于药物发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模型等技术,来提高日本制药实力。日本的制药公司和初创公司预计都可 以参加 Tokyo-1 项目,三井物产子公司 Xeureka 将负责运营 Tokyo-1,并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上线这一项目。

  国内 AI+医疗紧随其后,百图生科 AIGP 平台发布,提供多种蛋白质生成能力。3 月 23 日,百图生科在官方微信公众 号发布文章显示,百图生科在北京发布生命科学大模型驱动的 AIGP——AI Generated Protein 平台。百图生科 (BioMap)是首家超大规模 AI 模型驱动的生命科学研发平台,成立两年多以来,百图生科一直致力于打造生命科学 领域的 AI 大模型,构建了千亿参数的跨模态大模型“xTrimo”,该大模型从跨物种、跨模态的生命信息中学习蛋白质如 何构成和实现功能、如何相互作用、如何组合和调控细胞功能的关键规律,从而破解生命的自然语言——蛋白质。基 于大模型,AI 在一系列任务算法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除了更好地完成结构预测等基础任务外,也开始可以根据不同 的问题输入,以生成的方式,设计创新的蛋白质,来回答各种生命科学问题。目前,百图生科 AIGP 平台设置了 3 类 功能模块,分别是 Function to Protein Design(F2P,根据结构、功能、可开发性等功能指标设计/优化蛋白质)、Protein to Protein Design(P2P,给定抗原等目标蛋白,设计与之以特定方式结合的抗体等蛋白)、以及 Cell to Protein Design (C2P,给定细胞,发现调控细胞功能的靶点蛋白并设计相应调控蛋白)。

  在政策方面,我国相继出台了 AI 医疗相关文件,对 AI 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提出指导方向。3 月 23 日,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 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面向医疗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区块 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交换与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跨部门、跨机构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调度机制和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推进医疗联合体内信息系统统一运营和 互联互通,加强数字化管理。加快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强化数据安全监测和预警,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安 全防护能力,加强对重要信息的保护。

结论

  “AI+”将开启新一代产业革命。新技术的诞生和导入是产业革命的驱动力量,当下人工智能有望开启新一轮产业革 命,技术端,AI 由决策式向生成式进化;生产要素端,数据要素得到重视,相应基础制度初步完善。目前 AI+正在积 蓄力量,有望再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对资本市场的拉动作用不可轻视,AI+新业务、新模式和新 产品的出现将为 AI+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因此,我们看好 AI 技术带来的颠覆式产业革命,AI+中长期向好大逻辑不变。

  本轮“AI+”行情尚处于初期。2013-2015 年,TMT 板块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互联网+”是那轮牛市中最耀眼 的主题。该轮牛市的背后是通信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形成不可阻挡的“互联网+”热潮,带动 产业链相关公司顺周期上涨。2013 年由“互联网+”推动的 TMT 大牛市主要呈现三个阶段,受益于政策与业绩的支撑 传媒板块率先领涨,随后呈现“软切硬”的特征,上游通信、电子及半导体公司得益于下游旺盛的需求,量价齐升、 获得超额受益。本轮 AI+行情有望复制 2013 年“互联网+”行情,当前 AI+尚处于新技术导入期前半段,在新业务、新 模式、新产品生产方面尚未完全发力,基于此,我们认为“AI+”行情依然处于初期。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入口。回顾历次“入口革命”,Windows 系统降低 PC 使用门槛,催发互联网繁荣;iPhone 的出现及其 iOS 独特生态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导流入口,拉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序幕,可见“新入口”的提供 和接入不仅能带来系统和应用的繁荣,同样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正如通用大模型之于 Windows 移动系统, ChatGPT Plugin 之于 iOS App Store,二者协同有望成为人工智能以及万物互联网的核心入口,将为更多现实载体接 入大模型提供契机。当越来越多的现实载体通过插件接入通用大模型,现代人类的生活可能发生颠覆性变化,万物互 联的“AI+”时代或不再遥远。

  国产大模型将开启新一轮“AI+”应用浪潮。海外 Open AI 开源插件系统 plugin,付费用户可以通过 ChatGPT 访问互 联网并使用 70 多个第三方插件,AI+应用落地百花齐放。下一阶段大模型将作为触达人工智能的关键,人工智能行情 将向 AI+消费电子、AI+机器人等硬件领域与众多 AI+应用领域演绎,从 AI+应用发展历程看,细分领域的 AI+应用往 往先兴起与国外,但不久之后国内厂商便后来居上,故研究时需要注重细分行业的海外映射。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